二月11
tien
[編按]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不只是一首引人深思的禪詩偈語,更或許是農學生活的最佳寫照。但是,如今這幅雙腳踩進田泥、雙手親觸秧苗的人工插秧風景,卻幾乎只能在老照片裡看見了。可知道在這幅幾乎消失的人文地景裡,含藏了多少大地的風土訊息、老祖宗一代傳一代的傳統智慧?
文 / 楊淑華 文章出處:上下游新聞網
你知道嗎?台灣因為各地氣候造成生長情況不同,北部的秧苗和著育苗時的泥土當嫁妝一齊搬進水田,南部的秧苗卻把綠色的頭髮削去,才一株株的插進田裡。從插秧方式就能看出各地的文化差異,但唯一相同的是,手插秧的情景已經難以復見了。
周二晚間的廣林社區解說課程請到鍾舜文(鍾理和先生的孫女)來講鍾理和文學地景,將鍾理和文章中所曾經出現的和現在廣林地景做一個回顧與認識。其中一張老照片,是一排頭帶方巾的婦人在田間手工插秧的留影,資深導覽員老爹看到那張照片就回應了關於插秧的南北差異,也讓昏昏欲睡的我又起了精神來。照片中插秧的婦人腳邊的秧苗是放在盆子上,跟我在泰國的經驗稍有不同,在泰國體驗的插秧都是一整把一整把的放在田中,沒有盆子。而這個差異跟老爹稍後所言稍有雷同。
繼續閱讀 »
工作心得, 來去上學, 好好務農, 好文分享
二月08
孟凱
編按:今天是務農部落春季學期的開學日,就由生機芽菜系列課程啟動,課程邀請台北的綠藤生機來教授,麗卿找到林碧霞博士分享綠藤生機的緣起,分享給朋友們!

林碧霞博士與鄭正勇教授
文:林碧霞博士 文章出處
我與先生(鄭正勇教授)都是農業人,農業生涯中,有欣慰,也有遺憾。怡雯是吾兒涵睿在台大財金系的同窗,大學畢業後,曾在外商金融圈服務過。她原已打算前往英國深造,趁出國前的小空檔來我公司幫忙。惟這期間,常聽我倆談起農業事,也因此有一些對話,例如:
「芽菜是珍貴的營養蔬菜,但是別吃一般市售的芽菜!」
「有機店裡的芽菜就OK嗎?」
「是比較好,但是其生命力在採收之後就嚴重流失,多可惜呀!」
又如:
「一定要多吃蔬菜以維持健康,但是小心硝酸鹽攝取過多!」
「那合作社的蔬菜有監控硝酸鹽,不就OK了?」
「是有比較好呀!但是蔬果要好吃且讓人吃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呀!」
綠藤與老藤
這兩老總是提出一堆問題,又以一些「但是」來收場, 像是鬱鬱不得志(歡)的兩株老藤。突然有一天,兒子告訴我倆,怡雯決定不去出國深造了,她覺得我倆有太多太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她想要創業,想要終結我倆前述許許多多的「但是」,要將我倆關心農業與食物的專業資訊分享給更多人,不能讓這些知識與想法就這樣消失,於是她開始構思成立「綠藤生機」這個 平台。

兩株老藤很感動,積極鼓勵以前台大園藝研究所的學生呂美煌君共同投入,並在他的家鄉桃園八德市覓地從事生產,於是有了「綠藤生機農 場」。最令人訝異的是,吾兒涵睿,他對於綠藤原只是敲邊鼓,不斷為老友央求爸媽傾囊相授,他自己過去一年多忙著準備出國深造,也如願申請到麻省理工MIT 商管碩士的入學許可,我倆也不能免俗的喜形於色。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
12月20
孟凱
編按:最近有機會和原促會一起到苗栗縣幾個部落協助部落市集的籌畫,只要去部落都盡量停留比較長的時間,能夠和部落在地推動人士聊聊,走走部落體會部落的經濟面,社會面與文化面,希望提供關於部落市集規劃的建議,能夠適用,十二月初也到花蓮和世展會從事部落產業的同仁分享透過社群運作(社群貨幣)的學習,漸漸地一點一滴的和原住民部落有更多的連結.
本文為2011年10月29日、30日所舉辦的「2011 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觀光與傳播」系列整理文章,整理部落產業發展的經驗,以及對部落文化傳承的意義。在88news.org 有系列報導共四篇,本文為系列之2,由「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介紹「部落e購」的案例經驗,由記者整理記錄。閱讀其他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文/柯亞璇 on 十一月 18, 2011
前言:
成功將南投布農族TOYOkA葡萄打造成冠軍品牌的「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表示,從「部落e購」的發展經驗出發,透過輔導原住民部落小農與發展共同產銷通路的過程與困境,而嘗試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尋求原住民部落產業的另類出路。
除了產業出路外,部落e購主要就是希望能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透過參與集合作的過程,讓各方利害關係人共同承擔風險,並共同學習與互相扶持成長,所能解決的不僅是若是生產者的生存問題,更是整體農食系統的永續發展課題。
南投布農族成功打造TOYOkA品牌葡萄,將曾經「放在路邊都沒有人要」的葡萄種植成功為冠軍葡萄,但台灣新上路的農產品有機認證門檻儼然成為冠軍葡萄銷售的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布農族TOYOkA葡萄,接下來還要繼續面對哪些挑戰?以下是相關整理報導。

南投布農族種出來的優秀葡萄。
一、用原住民的歌聲灌溉出來的蔬果
部落應該要有自給自足的產業,多的才可以拿到外面給外地的人。金惠雯表示,在這樣的想法與前提之下,開始了在部落的運作機制。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
12月18
孟凱
編按:對於西方世界推廣的公平貿易理念,如何在第三世界運作的機制與落實情況,我一直有著一份關心,尤其是合樸的公平貿易咖啡部落成立,更顯得對這議題的了解的重要,之前邀請子鈺來分享,聽過他提到一些西方組織在落實公平貿易的困難,最近在上下游看到今年中和子鈺一起去印尼的傅偉哲寫的田野筆記,推薦給關心公平貿易的夥伴們.
文章 by 艾兒傅 December 17,2011 文章出處:上下游新聞網
首圖/ 童智偉 當地收購場的婦女工人,正在進行挑豆。
近幾年,公平貿易(FairTrade)這個概念,在台灣或許已經逐漸為人所知,不過公平貿易這種被稱為另類貿易(alternative Trade)的貿易模式,背後所想要解決的問題。身處在台灣這個尷尬的國際政治環境之下,似乎有點難以想像。
「為什麼需要公平貿易?」而「貿易又是如何不公平?」心裡帶著這兩個問題意識,我跟雨林咖啡創辦人吳子鈺在五月中旬、印尼咖啡產季,五月中旬到了印尼亞齊(Aceh)省Gayo山區的咖啡產區以及蘇門答臘島最大的咖啡集散地—蘇北(Sumatera Utara)省的棉蘭(Madan)市走了一趟。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
12月01
孟凱
編按:我一直對於野菜(原生蔬菜)有著很大的興趣,基於隨著氣候極端表現所造成的各地糧災,因應在地生態並具高營養價值的原生蔬菜應該值得推廣,除了種植以外,如何料理也是重點,因此我想要在公田學習種植原生蔬菜,邀請合樸共同廚房的料理高手一起研究如何煮好吃的野菜料理!
11/29(二)特地到西螺參加農試所的原生蔬菜田間觀摩,這是參與的其他單位所記錄,加上一些我的照片,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by 廖靜蕙 出處:環資協會&上下游新聞網
隨著氣候極端表現所造成的各地糧災,因應在地生態並具高營養價值的「原生蔬菜」脫穎而出。原生蔬菜是指在特定地區自然形成或由他地區引入經過馴化的食用植物,其特性包含非人為篩選物種、可粗放栽培、未經過度改良,通常具有耐候性,並具高營養價值。農委會農試所於今年APEC大會提出「原生蔬菜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案,上周(21-24日)於台中舉辦「2011 APEC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安全之原生蔬菜合作發展研討會」,11/29(二)農試所更透過田間觀摩,要將原生蔬菜的價值引薦給國人。
農試所舉辦原生蔬菜觀摩,要將原生蔬菜的好處引薦給國人。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與西螺鎮農會委託農友於田間種植原生蔬菜,並以功能區分為耐溼、耐鹽、耐熱、高營養、耐乾旱、耐陰與耐寒等7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再列 出3項核心作物。昨日觀摩會現場即由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代表介紹原生蔬菜特性與營養,稍晚也於西螺鎮農會設宴試吃馬齒莧、青葙、赤道櫻草與角菜等原生蔬菜所烹調出來的美味。
此次合作的農民廖俊凱在自己的菜園種植24種原生蔬菜。這幾個月種植原生蔬菜,感受到原生蔬菜之優點,不但不需要過多照顧,而且營養價值高。他指著農試所所提供的資料,「光看營養成分表就知道了!」他特別推崇馬齒莧,並說在歐美吃完松露都要來一碟馬齒莧。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 產地拜訪
11月22
孟凱
編按:樸門(Permaculture)永續設計的生態園圃採用厚土種植法,12/24在永安國小的工作坊(【培訓課程】飲食與農耕導入校園 12/24&25 @永安國小)請到大地旅人的慧儀在永安國小來教導學員實際操作,千萬不要錯過!
這篇文章簡介厚土種植法(懶人農法,先苦後甘),推薦閱讀.
文:大地旅人工作室 amy 發表2011, 11月 7日 出處
….
懶人農法先苦後甘
現在的慣行農業,由於施灑大量農藥與肥料,加上大型機具壓實土壤和過度翻土的問題,加速了土地養分與水分的流失,於是每當種植季節開始,都要重新再加入肥料,並需要不斷地灌溉。厚土種植法則完全相反,它可以種植的同時也製造堆肥,並營造水分不易流失的環境,讓植物在生長時養分和水份都不虞匱乏。依開始的時候要花點時間收集材料為園圃做準備,但後續的照顧就頗為輕鬆。其步驟和原理如下:
【步驟一】將盆栽或荒地上的植物,在接近根部的地方用剪刀剪斷。並用大叉子插入土壤中前後鬆動土壤。不需翻土。
原因:不將雜草連根拔起的原因是不要破壞土壤的結構,另外,這些根分解後也會成為土壤中的養分,留下的通道也有利於蚯蚓移動生存。
【步驟二】將廚餘鋪滿盆栽或荒地,以提供作物成長營養;用手壓平廚餘,再澆入大量的水。
原因:待廚餘分解後,可成為未來植物成長時的養分。

【步驟三】瓦楞紙撕去油墨部分,鋪在廚餘上方,可防雜草生長。
原因:這一層為防光層,一來擋住陽光防止雜草生長,而來在廚餘熟成之前也先隔離植苗,避免廚餘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熱和化學物質傷害植物的根。瓦楞紙也可以用香蕉或姑婆芋的厚葉子來代替。

【步驟四】瓦楞紙上方再鋪一層有機土,蓋滿盆栽後用手壓平。
原因:這一層沃土是在廚餘完全熟成之前,提供植物養分之用。但如果土量不夠的話,可以以步驟六取代即可。
….
繼續閱讀 »
好好務農, 好文分享
十月24
莉貞
文章轉載自美麗的有機農場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mie1852000/archives/17452071.html
![DSC01796[1] DSC01796[1]](http://www.hopemarket.com.tw/wp-content/uploads/2011/10/dsc017961.jpg)
今年的氣候相當異常,春寒料峭到了四月還很寒冷,以致於所有的植物生長都遲了將近一個月。八月還有荔枝,十月還吃得到龍眼。如此異常的天候,昆蟲當然也產生了異常的現象。
今年種植植物的人都發現,秀粉介殼蟲非常嚴重。炎熱的八月到芭樂園,見到芭樂樹上的新芽,怖滿了白白的介殼蟲。仔細看,跟往常的介殼蟲不太一樣,是非常綿密的在新梢上,看了還有點噁心。於是將新梢剪除,讓它從新發芽。剛開始以為只有我的芭樂有如此現象,沒想到賣菜的說他的空心菜也有棉介殼蟲,接著雕刻老師說他的木瓜也棉介殼蟲危害嚴重,還有洛神花更是滿枝條
繼續閱讀 »
好好務農, 好文分享, 農友報導
九月27
莉貞
文章轉載自:2011.9月台灣光華雜誌 文.陳歆怡 圖‧莉貞
近年來,全台掀起一股“吃在地、支持有機小農”的農民市集風,從北到南約莫有25個農民市集正蓬勃發展或醞釀中。
“農民市集”是農民們帶了親手栽種的新鮮蔬果,消費者帶著信任的心情,在市集中進行人與食物、農人與消費者的親密交流。這也是農民市集與菜市場(由中盤商、菜販主導)或生鮮超市(由商人運作)最顯著的差別。
在論斤計兩的交易之外,這一處處有機聚合的綠色環保角落,也像是一所所社會大學,不僅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支持、相互學習成長,也讓不同領域的人才,在此激發創意、碰撞理想。

還沒逛過農民市集嗎?快來走一趟吧。
周五下午,藏身台北市敦化商圈巷弄內的248農學市集,入口旗幟毫不起眼,小小三十多坪的空地,只在周五及周六才由十多位農友合力搭起帳篷攤位,變身為無毒有機食材的臨時供應站。
午後雷陣雨方歇,這樣不起眼的小角落卻開始湧現人潮,有的是替家人健康把關的家庭主婦,有的是挑嘴不嫌貴的雅痞族,有的是在附近開業、尋覓當令好食材的餐飲業老闆,也有想買特色伴手禮的遊客,都能在此找到滿意結果。
場景轉到台中西屯區,全台首開市集風氣的“合樸農學市集”,4年多來始終堅持“每月一次”開市,雖然“商機”有限,志工及農友的興致卻不減,準備好“故事”及“熱忱”,笑咪咪地迎接每位走近攤位的客人。
更神奇的是,這處法鼓山“寶雲別苑”出借的優美庭園場地,雖然地點偏僻難找、鮮少過路客,消費者仍然願意專車前往,攜家帶眷且流連忘返——一會兒聽聽台上的農事達人開講(例如這天養蜂達人講解蜂蜜的來源以及如何分辨產品品質),一會兒跟熟識的農友聊聊近況,累了坐下點杯公平貿易咖啡,品嚐用當令荔枝或日月潭紅茶做的冰淇淋,中午一到,還可向主辦單位借用食器,享用現做的美味生機餐,直到下午兩點收市,才帶著充實的心靈與菜籃回家…
繼續閱讀 »
好好生活, 好文分享, 農民市集資訊
九月04
孟凱
編按:恭喜合樸的老朋友一起創立的新聞市集誕生了,這是聯合報的報導,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關心台灣農業與食物的朋友.
出處:聯合報「上下游」農業新聞市集 你也來說故事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1.09.04

「News&Market」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左起馮小非、蔣慧仙、莊惠宜,跟桃源鄉農友契作紅肉李,製成天然果乾、果醋,將產品賦予故事取名為「回家李」販售,拉近都市消費者與鄉村生產者的距離。 圖/上下游新聞市集提供
莊惠宜、馮小非、蔣慧仙、蕭名宏、楊偉林等五人,來自農業、媒體、網路、工藝等不同領域,十多年來默默關心台灣農業,直到半年多前聚在一起,想為台灣農業「做些什麼」,緊鑼密鼓籌備,首個關注台灣農業與食物的新聞平台「News&Market」(上下游新聞市集),終於在今天誕生,是台灣第一個串聯農業「上下游」的網路平台。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
八月01
孟凱
編按:8/9開始的【課程】泡一杯公平貿易「雨林」好咖啡,請到小葉老師與子鈺來授課,這裡轉載小葉老師紀錄他去子鈺東勢拿生咖啡豆的故事,對了,對於咖啡有興趣的夥伴,小葉老師的網站一定要去拜訪(http://tw.myblog.yahoo.com/coffeeyeh),裡面有很豐富的咖啡實務經驗的分享…
文:咖啡葉 出處 2010年6月29日

昨天晚上
趁著大雨間歇….
跑去東勢找子鈺載雨林曼特寧
剛到子鈺家門口
就看到他開著小燈坐在電腦前整理資料….
他看到我來…..
就帶我上樓去參觀一下
他的雨林曼特寧的窩….
只見到滿屋的咖啡豆……在吹冷氣….
而剛剛他卻打赤膊忍受著悶熱的天氣…

讓我原本只想要載一袋回家的…..
當下決定再多帶一袋回來…….
繼續閱讀 »
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