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蜻蛉自然農業
農園基本資料 |
|
*農園名稱 |
草蜻蛉自然農業 |
*主人姓名 |
林壽益 |
栽種面積 |
|
*電話/傳真 |
03-5800697 / 03-5800695 |
手機 |
0928-875747 / 0928-519318 |
|
Sasamayuki2002@yahoo.com.tw |
部落格名稱及網址 |
|
*住址 |
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一鄰8-9號 |
農園歷史 |
|
從事有機耕種的想法.對未來的期待 |
希望未來可以以綠色大地、自然生態平衡的機制 |
農場耕作資訊 |
|
*作物的種類 (1-12月) |
天敵培養、生物防治 |
土壤狀況 |
|
雜草防除 |
|
蟲害管理 |
|
使用水源 |
|
隔離帶狀況 |
|
周圍環境 |
|
技術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海拔高度 |
|
工作人員人數 |
5人 |
*驗證及無毒證明 (資料影本) |
慈心認證有機資材 |
耕種使用的有機資材(名稱及使用方式,技術來源) |
|
有關農園的行銷資訊 |
|
栽種過程的分享 |
|
全世界用藥王國台灣
世界農藥史發展在十九世紀,第一階段都以防治昆蟲、雜草為主,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有機藥劑合成使農藥著時邁入第二階段,到現今採用2~3千種的藥劑皆是這段時間發展出來的,而大部分的藥劑殘毒性強,殘留的時間長,造成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這時在部分環境保護學家的呼籲下,讓消費者對於藥劑給予重新評估、研究、尋求第三代藥劑的開發,於是開創了新的觀念突破(生物防治)。
然而此時的農民正迷信著農藥的魅力,蓬勃的發展著,時時尋求更強烈、時效性更長的農藥,是害蟲一隻不留,益蟲更是無處躲藏,更對無數的農民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讓台灣站上了用藥王國的舞台,成為世界第一。
生物防治工作者林壽益
新興事業需要有些前瞻及遠觀,大多數農民迷信於農藥魅力時,敢於嘗試走生物防治路線需要有些許的勇氣、以及傻勁。
國內第一家民間,將生物防治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家中務農的壽益,小時後約民國57年、58年間,父親林爸爸曾試著將赤眼卵寄生蜂釋放於自家甜椒園,後來因蜂片數量太少,以及缺乏繁殖寄生蜂的設備而作罷,但生物防治的觀念已逐漸在壽益的腦海裡,漸漸具體成型,民國65年間偶然在收音機裡聽到這麼一句話 ” 台灣是全世界中的用藥王國 “ 再看到現實社會中農藥殘留問題日趨嚴重,而害蟲的抗藥性逐日增強,更確定了生物防治這條路要走,壽益退伍, 林爸爸極力鼓勵他試著去從事面對挑戰,雖然前幾年都只有投資並沒有收入,但仍然堅持不放棄,起先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只在田間找蜘蛛卵作(代用寄主)後來找到外米綴蛾來做(代用寄主)但仍然領略不到飼養要領,直到73年,整個繁殖流程才算完備。
所謂代用寄主,就是以其他昆蟲的卵替代繁殖的寄主(如玉米螟)的卵,使寄生蜂先行寄生在代用寄主卵塊內,在送到田間釋放待寄生蜂羽化後再產卵於玉米螟蟲卵內,使玉米螟蟲卵失去孵化能力,因此得以減少玉米螟幼蟲對於玉米的危害。
何謂生物防治
廣義來說生物防治包括利用任何生物因子,來防治植物病蟲害,通常我們指稱利用天敵為防治蟲害。
約在100多年前,美國加洲柑桔園,受吹棉介殼蟲Icerya purchasi嚴重摧毀,專家利用此害蟲原產地(澳洲)天敵飄蟲Rodolia Cardinalis以防治做為一次漂亮的出擊,成為世界聞名,生物防治也為此開一成功範例的一扇大門。
台灣民國37年時,學者即進行甘蔗螟蟲赤眼卵寄生蜂的生物研究,以及防治效果試驗……後來又以赤眼卵寄生蜂會在玉米螟蟲的卵塊上產卵,使玉米螟蟲無法孵化,而達到防治效果,由於當時生物防治觀念猶未完整建立,致使工作遭到停頓,到民國57年以後,再次提及防治,連續3年的成果斐然,自此為生物防治正式拉開序幕。
七月 28th 2010
張貼留言回應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